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论高校学生奖惩制度管理的制约因素与机制创新

sansa2025

  论高校学生奖惩制度管理的制约因素与机制创新

  高校延续了多年的学生奖励与违纪处理条例产生了诸多不适应,在高校的管理实践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对此,教育部及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各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非常关注。

  一、高校学生奖惩制度创新的环境条件与制约因素

  创新需要跨越原有的界限,作为制度创新者首先要意识到这些界限的客观存在。因此,认识制度创新的环境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制约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正确的创新方向,拟定合适的创新目标与任务。

  (一)高校学生奖惩制度创新的环境条件

  制度创新的环境条件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制度本身的环境,它的历史、构成、功能等;二是制度所处行业的环境,行业特点、发展前景和行业规范等;三是制度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环境,国家的制度、政策、管理理念等。具体到高校学生奖惩制度创新,在环境认识中我们要分析我国高校学生奖惩制度的发展沿革,这种制度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度的优点和潜在的缺陷等;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特点和规则,学生管理制度的范式以及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等;我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法律制度环境,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等。

  (二)高校学生奖惩制度创新的制约因素

  我国高校学生奖惩制度所处的以上环境条件,规定了其创新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并非所有的制约因素都是创新不能逾越的界线,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创新就是要突破某些制约,把一些制约因素作为创新的突破口。如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突破过去高校管理重视学校利益的维护,忽视学生权利的保护,专门对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作出规定;突破过去对学生婚姻状况的限制,取消了相应的条款规定等。当然也并非所有的制约因素都是创新可以逾越的,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任务、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不能违背或超越,这些是我们在进行学生奖惩制度创新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学校内外客观存在的一些因素也影响着高校学生奖惩制度的创新和实践。如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缺陷可能影响学生奖惩制度的正常运行;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可能使得奖惩制度失去应有的激励与约束效力;学校外部周边环境管理不善和混乱与学校内部严格管理形成的反差,可能导致学生对学校管理规定的逆反和不信任等。这些有的需要学校自身的逐步完善,有的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的共同协调和努力,为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创造更好的内外环境。

  二、高校学生奖惩制度创新机制

  高校的定位实质是影响学生潜能的重要因素,奖惩的效度源于对学生正当要求的合理性满足,是以主体间域内的平等协调为前提的。推动高校学生奖惩制度创新的重点是要建立起以下四个方面机制建设:

  1.动力机制。变化是创新永恒的动力。当一个组织面临环境的变化,认为其还足以应付时,它的创新愿望可能不会有效激发;而只有当它意识到凭借现有的组织结构、制度或能力不足以应付变化的环境,感到有危机时,创新愿望才可能被激发。总之,“现状”是创新的发动机。我国高校学生奖惩制度运行几十年以后,制度本身与“现状”出现了极大的冲突,依靠微调已经不能弥补其间的裂隙,高校学生奖惩制度尤其是学生违纪处理条例,在管理实践中已经产生了危机感,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制度创新应运而生。

  2.决策机制

  制度创新的具体实施在于基层,而创新决策取决于领导层。领导层本身的思维以及营造的环境气氛(或文化),对创新具有巨大影响力。创新需要时间,并且往往会引起一定程度的阻碍和抵制,因为创新不仅仅是简单地改变完成一件事情的方法,它更是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层次变化。既然行为模式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就不可能通过命令来实现真正的创新。创新同样是一种思维模式,它是一种对现状经常持有怀疑态度的习惯,它绝对不会想当然地把过去行得通的做法用于现在的情况。因此,高校学生奖惩制度的创新,一方面来自“现状”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领导层不断探索和实验的习惯,以及由领导层的示范效应而带给所有人的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气氛,并创造条件使由领导层的示范效应而带给所有人的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气氛,并创造条件使得人们调整因创新而发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领导层的决策还在于对创新结果的选择。人们的创新结果可能很多,有的也许相互矛盾,在这些备选结果中哪些保留、哪些放弃,领导层必须作出决定。而一旦作出了决定,选择的创新结果进入了制度范畴,那么下面的基础组织就必须执行,尽管可能这种制度还存在某些不完善之处。

  3.反馈机制。创新结果是否适应现状和未来发展,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考察其适应性和减少随意性。再次,强化程序规范,确立学生权益救济渠道,建立学生申诉制度,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最后,对毕业生违纪处理中的特殊情况在不违背国家有关规定的条件下,进行适当的变通处理。

  4.加强学生奖惩工作的辅助性建设

  在学生的奖惩工作中,相关群体和环境的宽容是实现效用的外在支撑。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认可要与时俱进,深化对德智体作为学生能力构成的认知,不厚此薄彼,以全面性的视角促动学生奖惩工作的完善。在这个过程中,要凭借媒介的作用(传统媒体和新兴网络等)阐释和监督奖惩工作的进行。学校要将广播、电台、校园网作为学生奖惩工作的阵地,来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加强工作的专业性和权责制度的构建,实现奖与评的分离,惩罚与执行的一体,缩短学生奖惩工作目标实现的时空间隔。

  结论

  我们应当不断健全教育理念,不断丰富教育经验与智慧,增强教育的敏感性与技巧性,坚持奖励为主,处罚为辅,遵循原则,恪守规范,以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精心组织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奖罚教育内容,并注重教育艺术,规范执行过程,才能使学生通过严慈相济的爱心教育,认识得到提高,素质得到完善,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论高校学生奖惩制度管理的制约因素与机制创新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