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管理 > 正文

拉近古典文学精品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距离

sansa2025

  拉近古典文学精品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距离

  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民的原始神话和谣谚算起,至今已有数千年之久。中华大地幅员辽阔,东西南北风情各异,再加上历史的不断变迁,这一切都使中国古代文学无论是形式、题材、风格之多样,还是作家作品之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是很少见到的。所以,作为古代中国人生活经验与语言艺术的双重结晶,中国古代文学成为留给后世中国人的一份十分厚重而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必须非常重视,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之所以可以位居大学中文系主干课程前列的主要原因。

  很可惜的是,通过这几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我发现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尚处于一个令师生双方都不能满意的状态。

  老师们批评学生上课不好好听讲,下了课不好好阅读那些经典性的作品,好像什么都懂了似的,可一旦让他们进行作品的实际分析或在考试时让他们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说明,其结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因为除了死记硬背一些课本上和笔记本上的东西之外,他们能给老师带来惊喜的只有胡编乱造。

  面对老师们的这些不解,学生振振有词: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学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但学了这么长时间,却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不了兴趣,调动不起学习积极性;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很多精品是极具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的,但学了很长时间,却怎么无法亲自找到这些精品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即使通过一些途径了解了这些精品的价值和魅力所在,也难以通过自己的话进行清晰表述。而且,一些同学曾对中国古代文学非常感兴趣,但可能是没找到学好中国古代文学的方法,仍然采用初高那一套为考试而学习的方法,再加上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效果显现得比较慢,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还是没有达到显著的学习效果,慢慢失去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有些学生抱怨老师讲得不好,因为老师讲来讲去,总是在说思想内容如何、艺术特色如何、作者如何,好像和学生自己、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现实中的一切都没用任何关系一样,以致让学生感觉中国古代文学好像没有实际作用。有些学生反映,上《中国古代文学》课时,对老师讲的内容基本都能听懂,可课下完成对一篇作品的深入分析却往往感觉力不从心,不知从何处下手;有些经典性的作品,感觉的确非常好,可至于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就不知道怎么说;有些学生除了认真听课之外,为了学好中国古代文学,课下从更深入、更细致的方面对其进行学习和研究,但考试时却发现这一切努力似乎发挥不了多大作用,要拿高分还不如死记硬背来得简单……这一切的一切,不但使很多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调动不起学习的积极性,兴趣索然,而且让很多学生感觉中国古代文学好像是一种看得见但摸不着的东西,一种与现实绝缘的东西,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当然,这样就一步步使大学生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远,以上这种令人担忧的学习状态的产生在所难免。

  21世纪,人们更强烈地呼吁应该改变现在的教育观念,应该更注重素质教育。作为知识加能力的教育,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处在这样一种学习状态下,可能连一些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都完不成,还奢谈素质教育呢?

  如何才能克服和解决以上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首先必须做的,就是拉近大学生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走近直至走进中国古代文学,全面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无穷魅力,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巨大价值,掌握好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有效方法,激发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

  如何才能逐步拉近中国古代文学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主导,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师在讲解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那些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时,一定要注意密切联系现实,尤其是此时此地的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在当今时代是有价值的,是与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是真正属于他们每一个人的,才能使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以后一步步走近,甚至走进中国古代文学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这本身符合文学发展的特点。文学是某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其中凝聚着特定时代的特定人群的生活情感和思想,由文字所构成的文本一经诞生便基本凝固不变。但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并不会随着产生他们的时代的消失而消失,很多会一直流传下去,甚至会流传千古。那些经过历史长河淘洗而没有被淘汰掉的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一代代流传下来,不断地被阅读,反复地被解说,滋润与陶冶着后世一代代人的心灵,不断给人以激励、安慰、启迪和愉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作家和作品承载和传播着适合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各种有巨大价值意义的思想、观念和准则。所以,在当今时代,那些优秀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作家和作品依然没有丧失魅力和价值,人们依然可以用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增强追求人生巨大理想的坚强意志,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这一切价值和意义的实现,必须靠人们不断地阅读、体会和思考。因为只有通过这一系列努力,才能找到作品中或作家身上对现实生活最有启示的那些东西,才能找到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与现实生活的最佳契合点,才能真正展示中国古代文学在当今时代的巨大价值。

  因此,要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今时代中国古代文学所具有的巨大价值,使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兴趣,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因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经过实践检验的东西,才能使人信服;只有密切联系现实的东西,人们才会感觉熟悉、亲近,才有兴趣接触它、研究它。

  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首先尝试性地先后开设了两门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古典文学精品的当代性解读》和《古典文学中的洛阳》。前者主要是联系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些经典性作品所表现的深刻思想、情感和道理,对目前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分别进行深刻的分析、探讨和解决。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欣赏到艺术之美,又可以使他们得到知识的丰富、思想的启发和问题的解惑。因为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联系现实生活,而且所联系的都是在校大学生们目前都普遍感兴趣、关心或疑惑的问题和现象,所以这门课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后面这门课的开设,主要是突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地方特色。“汉魏文章半洛阳”、“洛阳自古多才子”,河洛大地上曾经出现众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我把这些作家和作品一一挑选出来,然后在课堂上去给学生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讲解、分析。洛阳师范学院地处古都洛阳,所以一讲到这些作家和作品,学生就感觉十分亲切,即使不怎么熟悉,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但因为其曾经就出现或发生在学生们的身边,所以让他们的心理上有一种想了解的渴望,这就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再加上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注意密切联系洛阳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和目前在校大学生们都比较关心的一些问题,所以这门课成为很多学生在选课时的第一选择。   在尽力讲好这两门公选课的同时,我把其中所得到的一些好的经验又运用到专业课――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都反映这样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不但感兴趣,还感觉收获颇多,我因此而屡次获得各级教学比赛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一等奖或二等奖。

  那么,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如何进行具体操作的呢?下面,我就举几个例子简单说明一下。

  例如,我在讲《诗经?周南?关雎》时,一般首先要问学生一个问题:《关雎》的故乡在哪儿?当我告诉学生或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答案是洛阳后,都感觉很新鲜、很亲切、很有意思,这样就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开了一个好头。因为爱情问题是目前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所关心、敏感甚至困惑的一个问题,所以我在对这篇作品进行逐步讲解的时候,一直注意联系学生在现实中、在这个问题上的所遇、所感、所想、所惑,尽最大努力把作品中的每一方面内容均落到实处,既让学生欣赏到、认识到作品的艺术之美,又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包含的丰厚思想意蕴和巨大现实意义,既传播知识,又对学生进行思想启发。又如给学生讲《庄子?庖丁解牛》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不良习惯,比如不好好学习、不爱上操、上课爱睡觉等,从这样做是否符合作品所阐述的主要道理――强调尊重事物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入手,深入细致地对作品进行分析说明,希望最后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些显得似乎有些勉强自己的行为,比如自己不想去上课也要硬着头皮去、上课时想睡觉却强迫自己不能睡等,其实不是违背了自然规律,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尊重了自然规律。再如讲《史记?项羽本纪》,通过对项羽最后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总结,主要想从两个方面能对学生有所启示:第一,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你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表现,都会对你以后的人生道路带来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影响,所以大家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第二,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大家在看到某个事物的正面效应时,一定要想想其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当然在看到某个事物的缺点时,也应该想想其是否还有积极的一面,千万不能一概而论。

  讲作品如此,讲作家也可以这样。比如在讲解贾谊这位汉代第一个大才子时,可以从两个方面注意联系现实:第一,贾谊是洛阳人;第二,贾谊的人生经历可以给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带来什么有益启示。在讲屈原时,可以把屈原身上具有的坚定信念、忠诚精神、爱国精神与当今社会中出现的频繁“跳槽”现象、渴望出国深造并长久定居国外的现象和崇洋媚外等现象联系起来;在讲汉代作家赵壹、祢衡时,可以把他们身上那种耿直不羁、恃才傲物的性格与当代大学生所强烈追求的“个性”联系起来等。

  总之,只要下定决心,认真努力,就一定能找到每一个作家、每一部作品与现实生活的最佳契合点,把中国古代文学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人生密切联系起来,充分体现楚中国古代文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巨大价值。当然,只有中国古代文学充分体现出当代性、现实性,并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他们才会更走近,甚至走进中国古代文学,全身心地感受其无穷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一代代流传下去,直至永恒。

  拉近古典文学精品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距离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促进美育教学需提高学生审美趣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43-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

    sansa2025经济管理
  • 大学生创客谈赫哲族旅游纪念品设计

    0 引言 赫哲族作为中国黑龙江省特有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不到5000人,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一种以渔猎为生的民族,其先民的历史可追溯到6000~7000多年前,超过千年的历史使其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赫哲有本民族...

    sansa2025经济管理
  • 农村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的问题和方法

    在农村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习题练习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只要设计合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情趣,保持学习热情,弥补传统习题课的劣势,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是一种十分必要的教学摸索。...

    sansa2025经济管理
  • 当代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探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教材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专章内容。本章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做忠诚的爱国者三个层面,对爱国主义进行了较全面的阐释,对大学生怎样理解...

    sansa2025经济管理
  •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105-01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

    sansa2025经济管理
  • 高校学生会干部队伍现状及对策分析

    1 引 言 学生会作为高校重要的学生组织,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学生会干部作为学生干部代表,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学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也影响着他人和自身的发展和成长。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经历,针对当前学生会干部队伍...

    sansa2025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