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从社会保障视角解决大学生就业匹配效率低的问题

sansa2025

  从社会保障视角解决大学生就业匹配效率低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7-0385-01

  一、大学生就业匹配效率低的现状

  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毕业生人数以每年60万~70万人的速度增加,2010年大学毕业人数高达630万。每年大学生的就业率基本维持在70%的水平,由于每年毕业生的总人数都在快速增长,失业人数的绝对值也正在迅速增加。此外,当前大学毕业生从事低技术工种已不是罕见的现象,荒废专业知识,从事低技术工作也是大学生就业匹配效率低的表现。这造成了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匹配效率低的问题极为迫切。

  二、搜寻理论与就业匹配效率内涵界定

  (一)搜寻与匹配理论。在现实交易中会遇到各种形式的摩擦,即买方很难找到需要的产品,卖方也难以发现潜在的卖家。产生摩擦的原因包括不完全信息,工人与厂商的异质性和交通成本等。2010年的三位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戴蒙德、莫滕森、匹萨利德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导致搜寻和匹配高昂成本的摩擦,其结果会导致市场无法及时出清。

  (二)就业匹配效率的内涵。就业匹配效率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内用于职位搜寻、人才搜寻、招募谈判等方面的投入(即搜寻成本)与所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它集中体现了在就业工作中寻职者与用人单位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就业市场职位匹配质量与数量的综合反映。工作搜寻的直接成本包括交通费、通信费等为寻找工作所花费的一切费用;间接成本则指在进行工作搜寻所耗费的时间里放弃其他活动的机会成本。所取得的成果是指工作的薪酬福利,个人发展和劳动关系。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匹配效率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与空岗并存;二是工作岗位要求与大学生的能力不匹配。

  三、从社会保障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匹配效率低的原因

  (一)社会保险体制不健全。当前,参加社会保险的居民主要集中于城镇的正规单位,即高端劳动力市场,而城镇的非正规单位及大量农民基本上未被包含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内。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前社会保险相关法律位阶低,缺乏威慑力,很多中小企业不愿意给职工参保,使得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校企业就业。

  (二)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工作搜寻成本高。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求职者为获得自身满意的工作报酬,就必须在劳动力市场内进行工作搜寻,当搜寻到高于其保留工资的岗位时就停止搜寻;否则,继续搜寻。求职者往往认为找工作的时间越长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然而其得到的报酬的增加幅度呈递减趋势,即工作搜寻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与此同时,工作搜寻的边际成本却随着搜寻时间的延长呈递增趋势。因此,工作匹配效率降低。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流动性障碍。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一直处于分割状态,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劳动力从低级市场向高级市场的自由流动。大学毕业生首选到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就业;其次选择到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就业,而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和欠发达地区就业,造成结构性失业。

  (四)就业歧视普遍存在。大学生当前面临着性别歧视、工作经验歧视和户籍歧视。性别歧视使得许多女大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困难重重;工作经验歧视将应届大学生拒之门外;非本地户籍的大学生也常常会受到户籍的限制而失去了好的工作机会,这些情况都造成了就业匹配效率低。

  四、从社会保障角度解决大学生就业匹配效率低的对策

  (一)完善社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将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职工全部强制纳入社会保险对象。鼓励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对吸纳大学毕业生较多的单位给予更多的税收和贷款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相关立法应消除各种就业歧视现象,为大学毕业生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就业环境。

  (二)传递就业信息,充分发挥政府公共信息平台作用。从宏观角度看,政府拥有大量就业信息和相关资源,应该发挥其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政府要收集并分析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需求状况以及相关技能要求等信息,将分析的结果公布在专门的网站和出版物上,以便大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此外,将毕业生招聘会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中,尽可能提供专业化和小型化的供需见面会,提高招聘的成功率。

  (三)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政府、企业联手开展职业培训。高校可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训练课程,使学生把握当前就业形势,并根据就业预期进行自我能力的调整与提升,增强就业竞争力。政府可以建立职业发展中心,对于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进行“回炉”式的职业培训。此外,企业应该对新招入的大学生毕业生进行专业性强的岗前培训,以使其能顺利胜任工作,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匹配效率。

  (四)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和基层就业。继续加大财政政策向中西部地区的倾斜的力度,吸引大量企业到中西部发展,这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拓宽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此外,给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提供较优厚的待遇,以此留住人才,如:给到西部及基层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住房和生活补贴;提供优先进修和学习机会等。

  从社会保障视角解决大学生就业匹配效率低的问题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