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sansa2025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比较关注,但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更关注就业率和失业率,这仅仅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的数量和比例,而忽视了对就业质量的关注。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包括多方面含义:

  1.就业质量是反映就业结果的综合性指标,是一个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概念,既要客观反映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又要体现大学生的主观就业感受。

  2.就业质量是一个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概念,既要在宏观层面对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行业的整体就业情况进行研究,又要在大学生作为单一劳动者的微观层面进行研究。

  3.就业质量是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相结合的概念。就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评价就业质量如果缺乏对对社会意义的考虑就是不全面的,尤其是将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作为评价对象的时候,他们对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其就业质量不仅要考虑个体价值的实现,更要考虑对社会价值的贡献。

  二、现行教育体制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有些专业的设置已经不符合当今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些专业与企业的需求有很大差距,有些专业非常受企业欢迎,学生的高考志愿集中在这些专业,有些专业脱离了市场的实际,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很难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多数是依靠专家进行专业论证,但是在参与论证的专家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很少,高校很少进行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有些课程的安排仅仅是为了符合学校的课时要求,并没有全面掌握企业对人才方面的真正需求。在教育方式上缺少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对策,使企业需求的能力要求没能在大学校园中得到培养,在就业中很难招到适合的岗位。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途径和对策

  1.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直接反映了高校教育质量。高等学校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学生在高校中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都影响大学生的培养质量,高校应积极转变办学思路,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从实际情况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以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

  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调整培养目标,将培养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作为改变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的目的,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未来的就业中提高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高校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注重专业基础的教育,拓展和丰富大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设计和安排上,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调整和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根本目标,使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努力提高专业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质量。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高校教学要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调研,了解市场和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培养目标,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企业等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大学生如果在就业之前有实习和实践的经历,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高就有显著影响。高等学校在进行教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通过模拟真实的职场环境,使大学生提前体验未来职场的工作,也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在毕业前去企业实习,不仅要完成教学环节要求的实习任务,更要以提高自身能力为目的,积累实践经验,提前熟悉就业环境和工作环境。大学生越早接触就业环境就能越深刻理解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4.开设新专业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在开办新专业时,一定要与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对新专业进行专业论证,这个专业论证一定要投入比现有专业论文更多的精力和态度,以科学的调研和对比进行评估和预测,以专业发展的长远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坚决避免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盲目开办新专业,只有当评估通过之后,并且已经具备了开设新专业的所有必备条件后才开始招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新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市场的需求相匹配,实现新专业的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5.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在正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针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不仅要针对职业方面进行指导,还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和其他素质方面进行指导。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指导内容。这样在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当大学生就业时,不能和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大学生的就业还是会遇到困难。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采用个性化教学的方案,通过职业素质测评和就业咨询等方式,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能力,增强就业信心,提高社交和沟通能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